教文(評)094-028號
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
March 29,2005
親子問題應有專業機構協助
教育文化組助理研究員 陳思先
美國明尼蘇達州爆發校園血案,16歲失親青少年於日前弒祖後,又於校園內連續射殺數人後自殺,引起大眾廣泛議論。據調查,台灣近10年來青少年因為「家庭問題」而求助於心理諮詢機構的比例已成長1.7倍。其中,又以「親子問題」最為嚴重,佔總求助項目之45.5%。雖然現在青少年心裡其實最期待家人能夠「先聽他內心真正的感受與想法」,但因為崇尚流行、新潮,每天花在打扮、上網的時間,仍大幅高於與父母溝通的時間。
親子問題的解決方式,在美國有所謂的「親子教練」(Coach),其係由專門人員透過電話,提供青少年或家長心理諮詢服務。此對因為親子衝突而求助無門的家長或青少年而言,是既方便又快速的諮詢方法。惟其從業人員並非心理專家或治療師,機構之成立也沒有任何的條件或執照門檻,故為心理學者與兒童發展專家所詬病。在台灣,相關的親子心理諮詢機構也不在少數,例如「張老師」基金會、新竹市向陽學園的「向陽青少年服務專線」、中華民國得勝教育協會…等。另外,較新興的諮詢方式─「諮詢型家教」,根據104人力銀行公佈的消息,現在的諮商型、特教型家教,係家長聘請具有社工、心理相關背景的老師,與子女進行一對一的談話,希冀藉此了解青少年的想法,並進而從事正面引導。
爰此,青少年或家長因為家庭溝通問題,對心理諮詢機構的需求顯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。然而,在尚未訂有專業制度把關之前,心理諮詢機構是否具有一定專業素質水準,卻無從得知。愛達何州立大學心理專家暨臨床訓練主任羅伯茲即認為,他們其實有給人餿主意的危險,並且隨時都可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。
就「情緒管理」之目的而言,類似於上述的諮詢機構,能為當事者加油打氣,並安撫衝突發生後的情緒;但就「問題處理」之目的而言,從事協助者便必須具有專業訓練背景方得行之。以美國的「親子教練」(Coach)為例,充其量不過僅備國際教練聯盟等團體授權的教學機構認證,現在經大量行銷與廣告,正在迅速興起。但是其是否真具有問題解決能力,實令人存疑。耶魯大學的卡茲丁博士便認為:「你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,這種方法不會奏效。」。
所以,既然青少年與家長的溝通問題亟需專業人員協助,且需求日益增加,專業諮詢機構便有廣大的市場需求。與其放任機構隨意成立、素質參差不齊,不如建立一套資格限制條件。參考國外經驗,取其優處,避其劣處,因應國內與日俱增的青少年問題。
(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,刊登於94.03.29人間福報15版讀者論壇與投書)
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
March 29,2005
親子問題應有專業機構協助
教育文化組助理研究員 陳思先
美國明尼蘇達州爆發校園血案,16歲失親青少年於日前弒祖後,又於校園內連續射殺數人後自殺,引起大眾廣泛議論。據調查,台灣近10年來青少年因為「家庭問題」而求助於心理諮詢機構的比例已成長1.7倍。其中,又以「親子問題」最為嚴重,佔總求助項目之45.5%。雖然現在青少年心裡其實最期待家人能夠「先聽他內心真正的感受與想法」,但因為崇尚流行、新潮,每天花在打扮、上網的時間,仍大幅高於與父母溝通的時間。
親子問題的解決方式,在美國有所謂的「親子教練」(Coach),其係由專門人員透過電話,提供青少年或家長心理諮詢服務。此對因為親子衝突而求助無門的家長或青少年而言,是既方便又快速的諮詢方法。惟其從業人員並非心理專家或治療師,機構之成立也沒有任何的條件或執照門檻,故為心理學者與兒童發展專家所詬病。在台灣,相關的親子心理諮詢機構也不在少數,例如「張老師」基金會、新竹市向陽學園的「向陽青少年服務專線」、中華民國得勝教育協會…等。另外,較新興的諮詢方式─「諮詢型家教」,根據104人力銀行公佈的消息,現在的諮商型、特教型家教,係家長聘請具有社工、心理相關背景的老師,與子女進行一對一的談話,希冀藉此了解青少年的想法,並進而從事正面引導。
爰此,青少年或家長因為家庭溝通問題,對心理諮詢機構的需求顯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。然而,在尚未訂有專業制度把關之前,心理諮詢機構是否具有一定專業素質水準,卻無從得知。愛達何州立大學心理專家暨臨床訓練主任羅伯茲即認為,他們其實有給人餿主意的危險,並且隨時都可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。
就「情緒管理」之目的而言,類似於上述的諮詢機構,能為當事者加油打氣,並安撫衝突發生後的情緒;但就「問題處理」之目的而言,從事協助者便必須具有專業訓練背景方得行之。以美國的「親子教練」(Coach)為例,充其量不過僅備國際教練聯盟等團體授權的教學機構認證,現在經大量行銷與廣告,正在迅速興起。但是其是否真具有問題解決能力,實令人存疑。耶魯大學的卡茲丁博士便認為:「你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,這種方法不會奏效。」。
所以,既然青少年與家長的溝通問題亟需專業人員協助,且需求日益增加,專業諮詢機構便有廣大的市場需求。與其放任機構隨意成立、素質參差不齊,不如建立一套資格限制條件。參考國外經驗,取其優處,避其劣處,因應國內與日俱增的青少年問題。
(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,刊登於94.03.29人間福報15版讀者論壇與投書)